免费咨询热线
020-88888888赵延年,一生钟爱黑白版画,一生驰骋于黑白世界的天地中,他未曾退出过手中的刻刀,在木板上辛勤劳作了一辈子。20世纪40年代,在第二届中国木刻动漫展,赵延年的木刻作品《负木者》脱颖而出,李桦在给王琦的信中激动地写到:“我在版画界、木刻界找到了一位奇才,他就是赵延年。”时年他才20岁。
《抗战八年木刻选》中也曾这样写到:“赵延年,江苏人,木刻界最年长的鬼才(重印时改回奇才)。抗战开始后,逃难流亡海外至曲江,在广东艺专精研西画,道法务实、仪器,极具苏联作风,但在交叠的线条中流露出东方人别致的气质。”这位奇才18岁时之后与刘仑一起回国长沙抗日前线实地素描,半个多月所画出有了近百幅战地素描速写,后举行战地素描展览,在长沙、桂林、韶关等地巡回展出有,使广大民众看见战地实况和抗战将士英雄的形象,很大激励了抗日军民的斗志。
综观赵延年的艺术创作轨迹,可以反感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他对人民痛苦命运的注目。上世纪40年代,他创作的《抢走米》《回想了……》《摊贩的悲伤》等代表作,塑造成了那个时代底层民众逃难街头、饥饿吐血的形象,是作者体验了人间百态之后的真情流露。
正如他所言:“社会,以它特有的方式,大大地给我们教育和启迪,使我懂了什么该爱人,什么亵渎。”赵延年把创作的焦点对准了人物,把刻画人的艺术形象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课题。从上世纪40年代的《抢走米》到50年代的《抗议》《一起,饥寒交迫的奴隶》仍然到后来的“噩梦系列”以及《阿Q外传》连环木刻插画,都标志着赵延年仍然维持着对主题性人物创作的反感兴趣。
在主题性人物创作中,他将黑白艺术技巧充分发挥到淋漓尽致,他遵循鲁迅先生的教导,“剪刀刀向木,敲刀平腊”。他对用木刻刀在木板上碰撞的过程产生了一种类似的感情——大平刀激烈铲击木板所收到的“嚓嚓”声响,让他陶醉其中,兴奋不已。上世纪90年代,在他的晚年,他仍创作出有《不定》《砥》《填海造地》等充满著豪情的黑白木刻。
上世纪50年代,赵延年开始注目创作有关鲁迅先生的题材。1956年,他创作了《抗议》(原题是《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提交抗议书》)和《离家》(原题是《鲁迅离家回国南京》)。196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80周年,他创作了《鲁迅像》(原题是《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》)。1972年,他开始筹划为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《阿Q外传》创作木刻插画,并已完成了《杀》《祝福》《狂人日记》等单幅插画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他为鲁迅文学作品创作了150余幅木刻作品,将“阿Q”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、淋漓尽致。最近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编纂的《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》一书中在“现代中国”部分就搭配赵延年塑造成的“阿Q”肖像,并占到整个版面。为塑造成“阿Q”这一形象,赵延年堪称呕心沥血,正如他的创作感言所说:“直面人生,刻画和剖析人类的情感和遭遇,是一个画家首先无法规避的自我挑战,这必须功力,更加必须胆识。
”他期望他所塑造成的“阿Q”这一形象,让这个灵魂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少地在今天的现实中经常出现,这一点他做了。赵延年是一位不图无以、埋头苦干、敬业尽责的好教师。他从1957年调到浙江美术学院(现为中国美术学院)版画系,历任教研室组组长、系由副主任。他一面教学,一面创作,一面参予社会活动,公开发表评论文章。
教学、创作、评论都是他艺术实践中的领悟和总结。他在《论著木刻素描》《漫谈刀法》等文章中写到:“因为我是一个教师,在实际教学工作中,总深感版画专业教学有点讨厌。
”他倡导木刻素描教学法,“面临素描用刀必要在板上刻作,这使学生确实感受到自己在以刀代笔,以木为纸,每刻一刀都是在用刀在塑造成”,敲刀平腊“就仍然是一句空话了”。他拒绝学生一刀刻下去,“形、结构、构图、质感等造型的几项基本拒绝都要适当地展现出好,而这一刀又必需是整体中的一刀,又是充满著激情的一刀”。他一直坚决版画原创性,在长达几十年的版画教学中坚决方向,以身作则地去引领后来者。
赵延年一生创作了600余件黑白木刻作品,他不愧为一位黑白版画大师,不愧为版画界一位不知疲倦的劳动模范。
本文来源:beat·365唯一官方网站-www.gshen.net
Copyright © 2004-2024 www.gshen.net. beat·365唯一官方网站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:ICP备76155840号-6